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力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方式;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这一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其实质是我们党坚持长期执政的一种重要领导方式和执政本领。它具体体现为我们党站在政治和全局的高度,以规划为领导工具,着眼长远、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战略擘画,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规划领导力”。
作为党的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领导力”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战略领导力,是一个战略领导力集群,具有丰富的内涵特征。
其一,党的“规划领导力”贯通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彰显我们党运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进行治国理政的重要领导方式和执政本领。
其二,党的“规划领导力”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卓越领导力的聚合,是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等领导力的综合贯彻运用。
其三,党的“规划领导力”充分体现擘画国家整体发展宏伟蓝图的智慧和功力,是推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强有力的创新杠杆,蕴含着将规划图转化为实景图的务实作风。
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战略领导力集群
党的“规划领导力”是一个蕴含战略前瞻力、战略判断力、战略创新力、战略谋划力、战略统筹力等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战略领导力集群。
第一,高瞻远瞩的战略前瞻力,这是政治前提。
所谓战略前瞻力或战略预见力,是一种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善于观大势、谋大势、驭大势的领导力,是一种旨在从战略高度超前思维、提前谋局、抢占先机、把握主动的领导力。增强战略前瞻和预见的目的是让主体能在认清和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和资源禀赋率先行动,牢牢把握领导发展的主动权。
一是总体把握政治方向和历史趋势的能力,做到“因势而谋,顺势而为”。如果一直关注五年规划编制就会发现,基本上每次规划建议稿的第一部分都是对未来五年或更长时期国际国内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的预测和判断。
二是强烈的机遇意识和善于把握机遇的能力。尽管风险挑战和不确定因素增多,但也要看到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也存在着,关键是要善于把握。
三是对未来发展潜在的优势和风险的预测和判断能力。对于未来潜在的发展优势,要尽力创造条件,前瞻开发战略资源,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对于潜在的风险,必须制定相应防范和化解措施,尽力规避。
科学制定五年规划必须有卓越的战略前瞻力、预见力。五年规划主要是面向未来的五年,但并不局限于五年。在“十四五”和“十五五”规划建议中,都明确提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远景目标。这是分别在两个五年规划目标定位基础上的前瞻性链接,目的是为实现更长远的阶段性重要奋斗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第二,发展逻辑的战略判断力,这是科学基础。
战略判断是战略谋划的基础性、关键性环节。只有战略判断准确得当,才能谋划、制定出科学的战略规划,赢得战略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党都高度重视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的战略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他接连用了五个“新的战略”,全面阐述影响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逻辑的战略要素。
五大战略判断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包括对未来五年发展的主客观有利条件的分析——主要奋斗目标和重要任务的确定,发展阶段历史方位的准确定位,各大领域规划目标的主要标准,新的发展环境的研判等一系列重要战略判断。这是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和现实基础,对于制定五年规划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理念引领的战略创新力,这是动力机制。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构想,是适应发展新阶段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坚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扩大对外开放,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必然选择和战略创新。“十五五”规划建议稿在继续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同时,进一步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等战略要求,生动体现了理念引领战略创新力的特征和优势。
第四,擘画蓝图的战略谋划力,这是构想运筹。
战略谋划力是我们党对未来五年和更长时期发展规划的“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的领导力,是“规划领导力”核心能力的重要体现。五年规划包含总体设计和分层分类建构、全局性整合和系统性协调,前后形成阶梯式递进的衔接设计。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迄今已经进入第十五个五年规划(计划),“十五五”规划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十个五年规划(计划)。一个个相互衔接、持续推进的发展蓝图,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壮丽的历史画卷。
战略谋划力是全景式、多视角、多层次的,涉及空间结构调整和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等多重资源适度配置,是体现发展进度调节合理、节奏变化控制得当、保持良好精神状态等系统周全的战略领导力。每一个五年规划的制定,都会涉及总体设计及其对诸多要素和各大领域战略构想运筹的重要原则。综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
其次,需要把握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和世界变化大势,正确定位所处的发展阶段及特征,正确评估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积累的发展基础,深入总结以往的成功经验并找出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确立新的发展目标,确定实现新目标的新动力和新生长点。
再次,从全局高度突出中心任务和重点重大项目,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注重全面发展、整体推进、系统协调。
最后,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勇于面对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以历史主动精神克难关、战风险、迎挑战。
第五,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统筹力,这是制度优势。
“统筹”在“十五五”规划建议稿中是一个高频词。比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发展和安全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战略统筹力,就是在一定时期集中和调动人、财、物等各种资源和社会力量重点解决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领域、重大项目、重要任务问题的领导力。其中,集中力量是前提,整合优势资源是关键。
战略统筹力是一种覆盖面广、穿越性强、跨界度大、聚焦率高的战略性整合力。发挥战略统筹力,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全国一盘棋”的国家观、大局观。
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科学领导制度,坚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方法论。
三是正确处理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从指挥,落实责任担当。
四是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领导方法,动员、组织、激励人民群众参加“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提高办好大事的资源整合力、融合度,让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
洞察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人民群众共同愿望
党的“规划领导力”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具有三个理论坐标:一是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的世界观方法论及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二是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必须正确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的辩证法相一致,三是以五年规划要把握的重要原则为根据。
第一,坚持系统观念与系统思维。
坚持系统观念,要求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目的是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与此同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阶梯式递进、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过程。其逻辑进程的历史轨迹,就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系统工程纵向发展形态的重要体现。
第二,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统一。
坚持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统一,是我们党在作重大决策时一贯坚持的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顶层设计必须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切实把握当代中国的现状,用战略眼光观照国情发展的逻辑。要以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思维和开阔眼界牢牢把握五年规划接续发展的主题、方向和目标。
进行顶层设计时需要深刻洞察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这也是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的辩证统一。顶层设计与问计于民的统一,是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方法、工作方法的统一。五年规划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要注重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规划编制中来。
第三,坚持战略性和策略性、操作性相结合。
战略性具有长远性、宏观性、全局性、原则性、指导性和坚定性,策略性和操作性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机动性、应变性和可执行性。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策略是在战略指导下为战略服务的。战略和策略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是我们党百余年奋斗所得出的历史经验与重要启示。
制定发展规划是从全局、长远、大势上作出战略判断和重大决策。同时,长远的规划要分时间阶段来落实,全局性规划要分解为若干系统和部分分别落实,规划实施中应有必要的检查评估以及局部调整。要坚持战略性和操作性相结合,既强调规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又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评估,做到虚实结合。虚实相合、虚实相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是处理好战略和战术关系的重要方式。
所谓“把战略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特指战略必须坚持坚定性、稳定性,不能随意变动;同时,战略的实施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的或变化了的情况随时作出针对性的策略性变动和调整,以更好地把握和体现战略的主动性。如果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超出了之前的预判,仍然机械地死板地执行原计划,就会失去主动性。
此外,规划执行过程中必须注意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和执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会落空。
第四,坚持居安思危的底线思维。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毛泽东在制定“三五”计划过程中,就强调要“留有余地”,增强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忧患意识。面向“十五五”时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要求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强化底线思维。具体而言,底线思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增强忧患意识,凡事从最坏处准备,做到“有备无患”。要加强危机教育,做好危机处置预案,增强“要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的工作理念。
二是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决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风险,尤其是可能影响现代化进程的系统性风险。
三是要“未雨绸缪”,不断提高风险预测和风险防控能力。
四是善于转危为安、化危为机。要致力于促进事物矛盾的转化,尽力化解危机,求得安全。特别要善于将危机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
五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这是一条对中国、对世界具有特殊意义的底线、红线。
综上所述,“规划领导力”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种重要领导方式、执政本领和宝贵历史经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读懂“规划领导力”,就能读懂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密码”。(作者奚洁人,系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创始会长,中国浦东干部学院首任常务副院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 )